山东空管分局完成2022年度技术主任选拔工作

 人参与 | 时间:2025-04-05 09:25:53

国企要在一个市场经济持久地生存要有两个条件。

目前的扩大内需政策效果不大搜狐财经:您为什么觉得这些数据不可信呢?您就是根据这些数据判断近两年内经济不会复苏?曹建海:中国的统计部门目前受到最大的质疑。我认为,当前由各级政府主导的各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如果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监督,不仅可能变成产生腐败和豆腐渣工程的源头,而且极有可能在未来时期酿成大规模银行信贷风险。

山东空管分局完成2022年度技术主任选拔工作

或者,虽然统计数据漂亮,但其中蕴藏着从长期来看的经济危机。即使不是免费提供,以建造成本限定供给价格,同时银行提供贷款,这将成为刺激消费的重要动力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可能体现为由于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往电厂送煤、往建筑工地送建材、机械设备、五金交电的明显增加了。如果扩大内需依靠国家信用支持下的信贷泛滥,而银行和投资者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这样的扩大内需正如注射强心针一样,治标不治本,而且将延误治疗时机。如果发生了滞胀,用不了两年就会发生大危机。

如果要靠食品消费拉动经济,还得在消费当中扩大其比例,这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居民消费实际上是变坏了搜狐财经:国家其实一直都对扩大内需很重视,而且从国家的统计数据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在不断上升的,难道这个不能说明消费是在逐步好转的吗?曹建海: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28亿元,同比增长15.2%。据估算,要使欧洲和美国的银行杠杆率基本趋于20倍左右的合理水平,须出售10万亿美元的资产,补充6000亿美元的资本金。

三是金融危机使海外的一些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市值大幅缩水、资本严重不足。从业界到学界,也纷纷开始对传统理论所勾画的经济金融发展趋势提出质疑。实际上,还未等到全球经济完全企稳,6月9日,美国财政部便宣布,允许10家大银行提前归还总额680亿美元的政府金融救援资金。若非万不得已,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和欧洲各国政府不会轻易采取国有化这种措施。

对此,各国政府纷纷调整监管体系,建立统一监管机构,加强对风险的全面管理和控制。正因此,本次危机中,不论是实行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还是分业经营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不论是允许混业经营的国家还是延续分业经营的国家,都未能幸免。

山东空管分局完成2022年度技术主任选拔工作

应该看到,金融危机虽然让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全球化趋势可能只会放缓而不会改变。目前,我国银行、证券、保险等实行着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即使有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初步筹建了金融集团的雏形,也基本是一业突出、主辅结合的模式,集团内核心金融机构对综合经营的掌控力较强,经营模式、管理流程和产品种类都相对较为简单。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对外投资持续增加。对此,有人将其概括为去杠杆化、去全球化、去综合化、去市场化等去四化现象。

国际金融机构的业务收缩和筹资需求,以及股票市场过度波动导致的部分机构价值被低估,无疑为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和海外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当前,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政策虽然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有利于金融稳定,却稀释了其他普通股股东的权益,也不符合美国长期以来所标榜的市场经济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文化传统。在20国集团内就有17个国家存在贸易保护行为。

尽管经历了危机的沉重打击,国际先进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产品创新、流程安排、架构设计、风险管理、业务运营等诸多方面,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一时间,金融机构国有化的问题引起各方热议。

山东空管分局完成2022年度技术主任选拔工作

在危机中率先倒闭或者被收购、被接管的华盛顿互惠银行、英国的北岩银行,是主要从事按揭贷款业务的专业经营机构,遭受重创的AIG等保险公司和贝尔斯登、美林等投行,也均非开展综合经营的机构。如美国两大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变身为银行控股公司,各拥有并经营一家商业银行。

CDO和CDS既非商业银行专属产品,也非一般的证券、保险产品。要根据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先试点、再推广,有序开展创新。特别是,随着各国政府积极救市,世界经济金融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如金融创新备受指责、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趋缓、金融机构经营向分业化回归、股权结构向国有化逆转等。选择作为综合经营内容的从业要能够极大地烘托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战后,为规避监管,金融机构又开始不断创新,一直延续至上世纪90年代,金融创新浪潮高潮迭起,产品创新、工具创新、市场创新、交易方式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等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效率,推动了全球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但客观地说,这一去杠杆化现象,是对长期以来忽视风险、过度创新的自我纠正和自我修复,并不是对金融创新本身的否定。

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既不愿也难以取得政府的救助,又难以通过市场筹集足够的资金。同时,为缓解危机冲击所带来的财务压力,许多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纷纷收缩海外机构或海外资产。

另一方面,国际化是中资金融机构适应经济金融环境变化、更好地为中资企业提供服务的客观要求。特别是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不如愿,对外投资大幅缩水,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惨淡,国际化战略受到各方面的严厉批评。

为应对危机,金融机构纷纷摒弃杠杆交易,向传统业务回归。根据世界银行最近报告的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已有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被提出,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

而我国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则基本在8~12倍的相对合理水平。在此条件下,如果能进一步开展综合经营,加快整个金融体系的协调健康发展,反而有利于化解过度依赖商业银行间接融资所积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健康协调发展。从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实际看,进一步推进综合经营试点的空间较大且风险可控。下一步,应当在总结已有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国有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

三是要提升集团的综合服务能力,以一整套高技术含量的服务组合和金融解决方案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现在,面对这些质疑,全球经济金融究竟将向哪个方向发展?如何以历史视角、世界眼光和辩证思维来深刻分析这些现象?正在成为各国政府决策者们能否明确方向、把握大势,并制定正确应对策略以走出危机的关键所在。

与此相反,相对于中国的实体经济需求而言,中国的金融创新仍显不足,金融产品较为单一,服务效率仍待提高,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广大金融消费者的需求。这便是为什么业务比较单一的金融机构受危机冲击更大、最先倒下的缘由。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些金融机构反而在拓展综合经营。我国一行三会的监管体系分工相对明确,监管边界清晰,对创新有着严格的管控。

因此,对于中资金融机构而言,要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明确、可行的国际化战略,本着分散系统风险、挖掘盈利潜质、谋求长期效益和高附加值收益、逆周期操作的原则,正确判断经济金融形势,审慎选择并购对象,合理规避风险,理性出海,构筑国际化经营网络,切实提高内外业务整合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一流金融机构。实践中与此相对应,危机爆发后,花旗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等一批大型金融集团,为渡过难关而壮士断腕,主动分拆出售投资银行、保险等非核心业务,似乎向实质性的分业经营回撤。其三,从创新面临的风险看,我国深入开展金融创新的风险相对可控。其一,从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来看,中国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

而在以1929年股灾为导火索的大危机之后,世界各国又进入了严格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和全面管制时代,金融创新受到抑制,金融业的发展也较为缓慢和沉闷。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投资银行的杠杆率为50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杠杆率则高达60倍以上。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不能因短期的曲折而迷失发展的方向,应当在全面考量、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吸取教训,借鉴经验,牢牢把握发展的大势,抓住机遇,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国际化、综合化发展步伐,不断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中资金融机构与其相比仍有着相当的差距,必须积极适应并学习国际通行规则,借鉴国际金融机构的先进经验,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去杠杆化不能否定金融创新 反思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欧美金融机构在过度激励的刺激下,在风险管理未能及时跟进的情况下,过度运用杠杆交易,进行产品和交易创新,深度涉足高风险的证券化商品和金融衍生品交易等创新型业务。在此背景下,与历史上数次国有化浪潮相似,这次国有化也仅是暂时的现象。

顶: 63224踩: 14131